top of page

ABOUT DAISHI LUO

罗黛诗是一位跨学科艺术创作者与“现代炼金术士”,以铜这一本身承载文明与生态双重意义的媒介,探索人与自然共生协作的未来图景。她从中国民间匠人的造物智慧(如青铜埋土模拟千年氧化、火草纤维织衣服)中提炼“人与自然共造”的深层逻辑,以生物学的“共生”思维和技术方法,将这一本土造物模式引入生物艺术,探索新生命形态。通过田野考察、材料实验、雕塑、装置、影像与书籍等多样形式,她不断打破艺术、手工艺与科学的边界,持续反思可持续性、文化遗产的当代诠释与材料伦理。

 

罗黛诗的开拓性实践已获得国内外多项殊荣和展览认可,并曾受邀于荷兰国家博物馆进行学术讲座。包括获得中国国家艺术基金(2017–2018)、深圳市创想公益基金(2019)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奖项(2022)等。她的作品在墨山城堡(FR)、荷兰国立博物馆(NL)、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CN)、设计迈阿密(CN/ US)、鹿特丹设计双年展(NL)、沙龙艺术+设计(NY)、Batsu Gallery(JP) 等国际知名机构和展览中发表。此外,她的作品也被罗中立美术馆、中国地质博物馆、融设计图书馆、无界美术馆、DIOR、Audi、兰蔻等机构、品牌和私人永久收藏。2016年,她与谭志鹏共同创立了蛮蛮鸟工作室,并于2020年创立了中国首个铜色基因库——COPPERCOLORS,拓展物质文化再造与人—自然共生协作的未来想象。

MORE 

Download CV

肖像.jpeg

Research-driven Works

截屏2025-04-04 14.10.42.jpg

创作过程,《蜕变|MTAMORPHOSIS》,2024

创作理念

生物艺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罗黛诗从中国民间匠人通过物质与自然协作的造物智慧中汲取灵感——如青铜匠人将铜器埋于地下模拟千年氧化、傈僳族纺织者用火草叶编织衣裳等,并以生物科学中物种共生、自然智能的生物学视角和方法,将两者深层关联的“共生”逻辑引入生物艺术实践,从而深入探索人与自然深度协同创造的未来和艺术创作的新生命形态。

为什么是铜?铜是一种见证着人类文明演进的媒介——它曾是古老工艺和工业革命的动力,如今,在清洁能源与可持续技术领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铜的采掘与应用也隐含着生态与社会成本。铜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在艺术中既是美学材料,也是对技术与生态关系的双重反思。

控制中失控的方法论:在黛诗的创作过程中,该方法既包含精确设定环境条件(温度、湿度、化学反应媒介等),同时也有意在特定边界内放手,让材料在既定参数中自由演化。这种策略模糊了人类干预与自然自发力之间的界限,使得铜能够在我构建的生态实验室中“生长”出独特的色彩、肌理和形态。通过这一过程,她希望传达的并非单纯的艺术品,而是一种“活体”实践——一个不断变迁、自我更新的艺术系统,反映出生态与技术如何在当代协同进化。

gif01.gif

材料实验过程,2020

她的创作不局限于静态的雕塑或装置,而是涵盖了从延时摄影到动态系统等多种形式。例如,在项目《种子》中,她借助摄像机记录下铜在自然与人为力量作用下的成长轨迹;在《蜕变》中,她以自身头发为生长路径,将人与自然的协作过程具体化;而《960小时》则通过实时观察,揭示外部环境对材料生长的直接影响。此外,在更为宏大的长期研究项目 铜色基因库COPPERCOLORS 中,黛诗已培育出500余种独特的铜基色彩生长模式,不断拓展铜在自然与科技力量共同作用下的演化可能性。这个项目不仅是一个活态档案,也是一个动态生长的系统,让她深层次的系统性探索人类创造力与自然过程如何协同进化,以及这种互动如何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责任提供新的视角。

黛诗始终坚信,艺术的力量在于挑战既定认知并开辟新的可能性。当我们摆脱了以人为中心的局限,转而拥抱人与自然、技术与材料的共生关系时,我们将迎来更为丰富、可持续的创造未来。通过她的实践,她期望激发观众对物质生命、环境责任以及未来共创模式的深层思考,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对现状的一种温柔颠覆和积极探索。

铜色基因库|COPPER COLORS  
​more:www.coppercolors.com
LL

铜色基因库,2020至今

WORKS

© Copyright Studio MÁNMÁN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bottom of page